1)第四十三章 燕国的决定_战国风云之韩国再起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赵国,邯郸。

  天堂和地狱的转换,有时就在一念之间。赵国君臣辛辛苦苦期盼的援军到达了邯郸,算是解了邯郸之围,可却带来了一个更大的危机。如果有可能的话,赵国宁愿维持现状,让廉颇大军继续和秦国死拼,让上党的韩军无法北上,而不是如今这般局面。

  毫无疑问,面对渡过汾水的五万秦军,榆次、阳邑、祁邑、中都这些防备空虚的城池多半是凶多吉少。驻军最多的涂水倒是应该可以保全,但对赵国来说,没有太大的意义。赵国实在凑不出一支大军去救援这些城邑。外无必救之兵,则内无必守之城。这些城邑的失守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当然,如果拖得足够久,势必会影响秦国图谋雁门、云中的步伐。如果经不起秦军的微微一击,那么秦军就可以肆无忌惮地北上。

  雁门、云中毕竟还有两万大军,距离秦军超过六百里,秦军想要北上经略这两地,还需花费不少的时日。在没有突破狼孟、孟县前,秦军是不敢将六百里的粮道冒险置于赵军的威胁范围的。

  韩国,只有韩国,才是赵国最大的问题,生死攸关的问题。

  是战还是和,再次摆在赵国面前。不同于一个月前,一个月前,赵国尚有一战之力,赵国还能寄希望于秦国、齐国、燕国,楚国,但如今,楚国、燕国、齐国作壁上观,秦国落井下石,赵国的精锐全都被困在巨鹿、邯郸两郡,继续打下去,赵国就算得以保全,也会损失惨重。不得不依附燕国或者韩国。韩国损失得起三十万大军,赵国不行。这就是最大的不同。

  巨鹿、邯郸两郡的三十五万韩国大军,足以压得赵国喘不过气。就算两国交战的最后结果是韩国因为伤亡太大,主动退兵,满目狼藉的赵国又能得到什么?!加上夏粮收割在即,韩国已经不缺乏粮草。反倒是赵国若是不能尽kuài击退韩军,将让粮草烂在田里。上半年的辛苦将付之东水。所以,赵国生出了退缩之心。不少大臣力主向韩国求和,哪怕是俯首称臣,也未尝不可。形shì比人强,赵国再倔强下去,唯有身死国灭。

  只有少数大臣建yì再等等,等燕国会不会出兵襄助自己。燕国如果肯出兵,帮忙牵制邯郸以北的十数万韩军。那还有一战之力。只是,这样做也不是没有风险,谁知道燕国会不会假途灭虢,趁机占据中人、曲阳、南行唐,将雁门、云中、代郡彻底和邯郸分割开来。到时,恐怕上演的就是秦、韩、燕三家分赵的戏码,赵国反倒成了引狼入室,自取灭亡。

  想要杜绝这种情况。唯一比较合适的就是燕国从扶柳出兵,南下沙丘。在沙丘城驻军。如此,沙丘城有燕军,刑县有赵军,巨鹿城内的韩军被燕、赵大军夹逼,燕、赵一方还能占

  请收藏:https://m.bg57.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