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百七十六章 孝廉制_战国风云之韩国再起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公元前270年,燕王长子诞生。燕王大喜,大赦燕国,并将嫡长子赐名为孝。两个月后,韩国王后姬淼亦产下一子,名为邦。一时之间,赵、魏、齐、楚四国贺喜的使者奔走于燕、韩两国之间。对此,秦国冷眼相看,漠不关心。

  三月份的时候,草长莺飞,正是踏春的好时节。坐落在青山幽谷畔的颍川学院尤其热闹,来自天下四面八方的游学士子或怀着敬仰的心情,或怀着崇拜的目光,或有着好奇的的心思走进这个渐渐名满天下的学堂。

  如今士子们都知道,韩王然大力提拔的许多年轻官员都出于这个学院,少数不是出身于学院的,大都是身怀大才的名士。学院的最大特点是讲求实干,整天之乎者也,空谈理论不结合实际的,往往被看作沽名钓誉之辈,不为众人所喜。能以自己所见,集百家之言,发出新颖声音的,方为上道。

  年轻的李斯如饥似渴地学习各种知识,他向法家问法,向纵横家问势,向儒家学礼。虽然学院的老师分属各家各派,起初也是各种争执不断,但经过一年半时间的融合,和韩王然的大力引导,各家渐渐意识到自己的不足。现在见其面来,至少不会自顾自地吵起来。不会一言不合就横眉冷对。

  就像韩王然对所说的,诸子百家的理论已经是百余年前诞生的事情了。这天下无时无刻地不在变化,整天拿着前人的理论之乎者也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每个先贤的愿望是把自己的学说发扬过大,如果只是照搬,符不符合实际尚且两说,无法超越先贤是一定的。

  为什么诸子百家见解不同,分歧如此之大。这在于对道的理解。什么样的道是大道,是上道?很显然,天下万民、黎明百姓愿意接受的方才是上道,是大道!学说因人而存zài,若是无人肯信,学说也就没了生命力!

  “诸位是想固步自封。重蹈先贤的覆辙?还是敢于创新,走出一条康庄大道?如果诸位愿意孤芳自赏,大可不必听寡人的劝。但如果诸位真愿意让先贤,让自家的学说得到弘扬,寡人不放建yì诸位互相学习下。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这天下没有完人,自然也就没有完美的学说。一代一代地改善它,推进它,我想这是历代先贤对诸位的殷切希望。”

  韩王然这样的话还历历在目。刚开始还有人不好意思低下头请教。但随着儒家的不耻下问,整个诸子百家被带动起来。韩王然终于欣慰地放松了一口气。

  从学院里返回到郡守府,李斯一路上在慢慢回味着今天的所思所得。他比所有的人都清楚,如果不是韩国的帮助,自己以后最好的结局不过是在上蔡做一个小吏,自己的母亲也会因缺少医药而辞世。

  事实上,原本的历史轨迹上,李斯也正是充当

  请收藏:https://m.bg57.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