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章九四八 势如破竹(4)_第一氏族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后者没有败退余地,前者却应该理智进退。

  “趁晋军还未攻占临淮、淮阴,王师在尚能撤退的时候立即撤退,这样才能保存实力以图来日。此战我们虽然没有胜,但只要不大败,不用多久便可卷土重来!”

  道理很浅显,王载即便是不说,杨延广与在场大臣心里都明白。

  两虎相争,有多少时候会拼得至死方休?一方伤势重了没有胜算就会及时抽身。这回逐鹿中原还不是保卫自己的地盘,只是类似捕猎,虎豹捕猎哪会把自己拼到最后一口气?

  眼下,大伙儿只是需要有人把这话说出来,作为决定大军下一步行动的根据。

  良久,杨延广睁开眼,仰天长叹:“未曾想,大军行动只是慢了一步,未能提前几日支援符离,竟致中原战局完全崩溃,再无可以争胜的机会。

  “付出了这么多的代价,就这般放弃中原,可谓是血本无归,本王实在心有不甘。本王......也着实对不起已经战死的吴国儿郎们......本王,愧对他们,愧对他们的父母妻儿......”

  说到最后,杨延广满面痛苦、眼含热泪,仿佛恨不得给将士们跪下来磕头认错。

  众臣却是俱都大松一口气,杨延广这番话就是表明了同意退军。只要对方同意退军,自己可以离开这是非之地,大伙儿便不在乎其它。

  都是明眼人,早在符离丢失之前,他们就已经看出吴军在中原处境艰难,胜机渺茫,心生退意——都把希望寄托在秦军身上,完全是坐等对方攻破赵晋了,那还不够艰难吗?

  现在符离一丢,后路都要被切断,大家被架在了火上烤,性命垂危,不赶紧跑还想什么?

  杨大将军在吴国进行革新战争的话虽然荒诞不经、可笑至极,但前面那番论断却没错:这场战争打到现在,吴军已是没有战胜反抗军,扭转局面的能力。

  中原没了就没了,不过就是没有新得利益而已,吴国基业没受多大影响,大家回到吴国该荣华富贵的还是继续荣华富贵,但要是自己死在了这里,那可就是什么都没了。

  众人立马纷纷进言,配合着帮杨延广推卸责任,开解对方的心胸。

  有人说大军战败是他们跟三军将士的责任,杨延广为了江山社稷与中原战事夙兴夜寐、殚精竭虑他们都看在眼里,对方没有对不起谁,是他们辜负了杨延广的重托与信任,他们才是罪人。

  有人说这只是战术撤退,等到秦军攻破河东,晋军回援中原兵力空虚,他们马上就能杀个回马枪。

  有人说淮南富庶,东南财富聚集,两湖鱼米无数,还有通商海外的巨大利润,只要休养生息几年,大军又会兵强马壮,到时候百万大军卷土重来,必能夺取中原。

  说什么的都有,反正都是给立马撤军找理由,宽慰人心而已。

  临了,杨延广悲痛地做出了正式决定:大军立即撤回淮南!

  数十万大军撤离,还是在敌军杀到眼皮子底下的情况下后撤,不是一件那么简单的事,稍有不慎就会演变成全军溃败,被敌军一路追杀尸横遍野。

  杨延广作出决定后,立即跟众臣商议退军方案。

  吴军撤退的最大障碍,无疑是符离已经被晋军攻占。这地方横在徐州城与淮河之间,虽然不是徐州与临淮、淮阴的正中位置,但晋军是会活动的,所以是个非常麻烦的存在。

  也是撤军的最大阻碍。

  经过一阵紧锣密鼓的商议与推演,最终,吴国君臣拿定注意:以攻为守,派遣精锐主动出击吸引晋军注意,掩护主力分股分路迂回退往淮阴一带渡河。

  请收藏:https://m.bg57.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