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240章 两京制_渡劫失败的我只能回大明当王爷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240章两京制

  有了朱瞻埈的保证,朱棣对于迁都的事情自然也就多了几分底气。

  不过朱瞻埈并不打算让朱棣就这么直接迁都,而是另有想法。

  “爷爷,迁都北平这却是对国家是有好处,但您也得看到北平这地方并不能供养如今的大明帝都。”朱瞻埈向朱棣摆出了后世对大明迁都北京诟病最多的问题:“前元时期,元大都就需要从南方每年征调大量的漕粮来满足需要,我大明若是迁都过来,每年至少得从江南运送超过百万石的粮食才能满足北平一城的消耗,这对于朝廷的财政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负担。”

  粮食,这确实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明朝时期处在小冰河时期的降温阶段,整个北方的粮食产量可以说是严重不足的,不然的话也不至于每年都需要从南方调运大量的粮食来满足京城的消耗了。

  而且这件事一直从朱棣迁都北京开始,绵延至了清末,持续了近六百年的时间。

  期间不仅催生出了“百万漕工衣食所系”这个奇葩体系,也同样滋养了沿着京杭大运河分布的一系列城市。

  但漕运对于大明的经济来说,是不利的。

  毕竟海运可比漕运要方便快捷的多,明清两朝之所以不用海运,也仅仅只是利益所系罢了。

  “你之前不是说辽东之地是天下最富饶的膏腴之地吗?朝廷如果把那里开垦出来,用于种植粮食,能不能满足京师的需求?”朱棣铁了心要迁都,此时已经是直接将北平称作京师了。

  听着朱棣的询问,朱瞻埈倒是肯定的点了点头:“如果开发辽东,以辽东之地的富饶,是能够在粮食产量上满足京师的需要的,不过这只是迁都北平所带来的影响之一。

  朝廷统治的重心北迁,南方多少都会政令不通达,比如交趾,距离南京已经是极远,若是朝廷迁都北平,一道政令怕是一两个月都不能传达到交趾,这不利于国家掌控地方。

  尤其是南方七省,一旦朝廷统治重心北迁,这地方上的问题就该多起来了。”

  对于这个问题,朱棣也不由得面色凝重起来,所谓天高皇帝远、皇权不下乡,在封建时代朝廷的政令想要通达全国是一件非常难以想象的事情。

  因为很多时候,朝廷的政令最多能够抵达县一级,再往下的乡、镇和村落,就没有朝廷设立的衙门口了,它们靠的更多的是地方乡绅、村老,以及颇具大明特色的宗族来管理。

  这一方面是交通不便,毕竟即便是到了后世的21世纪,这片大地上不通汽车、水电的地方也依旧存在,在这个封建王朝的时代,指望地方上能够把朝廷的政令准确无误的送达到地方并且切实有效的执行,着实有些对地方官员要求太高了。

  毕竟官府的人力有限,识字的人就更少了,你很难指望

  请收藏:https://m.bg57.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