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三十一章 己饥己溺_三国之献帝崛起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答案,才是皇帝真正想要的。

  这一次考试对于苏则来,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难,不但是题目让他纠结万端,不知是从小处着手、还是从大的方面论述;更因为他处在皇帝与一干重臣的视线之下,肩头承受的压力比以往还要重上百倍。

  虽然像他们这般考中‘上第’的太生来,无论这次殿试的成绩如何,起家至少是郡吏县掾。但能进入前殿的太生,谁不想靠着笔下文章,在君臣面前一鸣惊人?

  因此过了一刻钟,才陆陆续续有人提笔破题。

  就苏则所知道的,皇帝有两个半老师,一个是现任御史中丞桓典,家传《尚书》、另一个则是已故的前太仆赵岐,治《孟子》、另外半个则是为皇帝讲读过一段时间的《孝经》的前司徒王允。

  以此而言,苏则认为皇帝的治政思路,大体与幼时所的书籍分不开,而皇帝出题引述《孟子》里的话,也恰恰证明了这点。

  沿着这样的思路,苏则渐渐知道该从何下笔了,不但要联系自己现实中遇到的问题,阐述民之忧乐,更要引述《尚书》里圣王明君治国的理念,提出该怎么做才可以使民忧为民乐,这样写才是首尾呼应。

  殿试的时间很长,皇帝不能下场到处观望,自然就不会在那里干坐着。所谓监考,只是象征性的表示重视而已,皇帝日理万机,不可能在监考一事上浪费整个上午的时间。

  公车司马令荣郃亲手捧着托盘,里头盛放着十来份只有皇帝才能亲启的密奏封事,他站在殿门外,作为殿试的闲杂人,他不能随意入内,而是穆顺从一边绕过几根梁柱,从对方手中接了过来。

  于是皇帝亲启着封事,这些封事都是一式一份,在皇帝拆开阅看之前,就连宰相都没有权力看。从原则上讲天下臣民都有权力给皇帝上封事,但只有最紧要的事才有资格写进封事,否则会受到一定的惩处。

  这些来自四面八方的封事有些涉及冀州的民务,譬如王邑上疏称肩负治水重任的巨鹿太守张导带领黎庶趁农闲修防排通,以正水路,是否有成效全看明年的春雨,只是张导并没有对当地侵占土地的豪强采取措施,而只是出了既往不咎、下不为例的公文。

  王邑质疑张导的立场,担心之后陆续推行的政策会在巨鹿遭到阻碍,提议皇帝将张导撤换。从王邑的奏疏上看,张导确有治水之能,如今各地河道失修,都水使者孔融不是这方面的长材,让张导调个位置专干水利,不管民务,或许是个两全其美的办法。

  皇帝在王邑的封事上勾画了几笔,将其搁在一边,接着又将其他的封事一一拆看。有镇北将军张辽对三郡乌丸请求开市互贸的反对意见,在封事中,他还提到了袁绍祸乱河北时,割剥富室,导致冀州、幽州许多豪强逃亡鲜卑

  请收藏:https://m.bg57.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