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954章 老臣出手_汉道天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代的重要举措。以此为准,既能避免各家经文不同带来的争议,还能彰显孝灵帝的功绩。

  不管孝灵帝在位的时候做了多少荒唐的事,如今大汉中兴,天子做为先帝之子,从孝道出发,也有必要为孝灵帝正名。

  《熹平石经》无疑是一个重要抓手。

  就算是再偏激的儒生,也不能否认,孝灵帝在位时完成的《熹平石经》对儒门是一项壮举,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

  《熹平石经》初立于太学时,就在天下读书人中引发了轰动效应。为了能一睹其面目,甚至拓一份碑文,太学几乎被挤得水泄不通。

  如今有了印坊,正是将《熹平石经》刻成书,印行天下,当作标准教材的好机会。

  这个重要的任务,自然就交给了蔡琰和甄宓。

  蔡琰负责校正文稿,甄宓负责印刷,然后率先在冀州发行。

  第二步,则是将荀彧提出的方案印行天下,供人讨论的同时,由各郡县自行决定是否试行,又如何试行。

  不管有多少太守、县令愿意执行,首先要让天下百姓知道朝廷即将改革选官制度,要将仕途的大门对更多的普通人敞开,让他们知道,朝廷正在尝试解决“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这类问题。

  就和行军作战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一样,在正式推行之前,要先造舆论,让百姓知道朝廷有改革的决心。

  当然,这么一做,也把荀彧推到了风口浪尖。

  这个建议是荀彧提的,不是天子一意孤行。

  经过一番紧锣密鼓的操作,司徒府完成了这项重大改革的准备工作,即将在冀州试行。

  冀州闻风而动,那些想入仕,却又担心朝廷另眼相看的人摩拳擦掌,纷纷埋头苦读,准备参加考试。

  考试内容确定,而且又是相对比较简单的《论语》《孟子》等书的内容,对于世家、大族的子弟来说,难度并不大。现在参加考试,合格就可以入仕,不用看谁的脸色,也比将来教育推广之后相对容易一些。

  但凡有点脑子的人都清楚,随着朝廷在冀州推广教化,能够通晓《论语》《孟子》之类儒家学说的人会越来越多,考试也会越来越难。

  现在是他们不多的机会。

  消息发布之后,对朝廷不满的声音立刻消失了,再也没有人为审配、田丰等人打抱不平。

  原本销量平平的识字课本一下子变得畅销起来。

  杨彪顺势下达命令,要求郡县乡都要设立学校,教普通百姓的子弟读书。

  在杨彪的操作下,一直进展缓慢的改革进程陡然加速,就像磨坊里巨大的水轮,渐渐旋转起来。

  刘协松了一口气。

  一天公务讨论之余,杨彪拿出了袁术给他的图卷,摆在刘协面前。

  刘协仔细看完,淡淡地说道:“很好,袁术做事比刘表强多了。”

  “好是好,只是如果洛阳城里所有逾制的旧宅都绘成这样的图卷,只怕返城的百姓会怨声载道。”

  杨彪又抽出南宫青琐门的那一卷。“袁氏旧宅颁行天下,袁氏名声尽毁。这一卷颁行天下,袁术声名狼藉,千夫所指。最后只有袁氏和袁术罪有应得,其他人都不值一提。”

  刘协嘴角挑起一抹浅笑。“所以,刘表想用这种办法逼我放弃,好留住那些士大夫的遮羞布?”

  “陛下要坚持吗?”

  刘协不紧不慢的卷起图卷。“杨公知道我为什么不肯回都洛阳吗?”

  杨彪心中一紧,后背升起一阵凉意。

  请收藏:https://m.bg57.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