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939章 时不再来_汉道天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辛毗再次表示感谢。

  麹义回去了,辛毗这才回头,看着荀彧、荀衍。

  荀彧、荀衍的脸色也不太好看。

  麹义言者无心,他们却是听者有意。

  用人制度的改革势在必行,而且不会太远,这是他们入仕的最好机会。一旦天子下诏,他们再想靠私人关系入仕就难了。

  荀攸这么做,已经是冒着触怒天子的危险,尽可能的帮乡党脱困。

  “事不宜迟。”荀彧对荀衍说道。“兄长,你要尽快做出决定。”

  ——

  刘备、孙策有些沮丧。

  孙策从渤海赶来,一箭未发,邺城就投降了。

  刘备倒是打了几仗,但有胜有负,总体战绩并不理想。陈登阵亡是最大的损失,搞得刘备很没面子。

  对接下来的辽东之战,他们都摩拳擦掌,希望能一显身手。

  刘协鼓励了他们几句,让他们尽快与荀攸商量,拟定作战计划,提交太尉府审批。

  这么大的战事,该走的程度还是要走的,要不然太尉府就成了空架子。

  更重要的是,他希望贾诩这个战略高手能够把把关,避免盲目乐观。

  说完军事,刘协专门问了张昭一个问题。

  你有没有兴趣留在渤海做太守?

  张昭很意外,一时竟不知如何回答。

  刘协也不掩饰,直截了当的对张昭说。从目前的情况来,渤海的度田效果是远远不如河间的。但政事不能看一时效果,更要看长期。用今年的成绩判定两种不同施政方案的优劣过于简单,我希望你能留任渤海太守,做满四年。

  四年后,再根据两郡的发展结果来做判断,进行取舍。

  刘协话音未落,张昭的脸就有些泛红,血气往上涌,看向孙策。

  孙策的心情有些复杂。

  他不想留下张昭,但天子这么说,他也不好拒绝。

  刘协虽然没有直接批评张昭,却也说得明白,张昭在渤海的度田方案并不能让人满意。要想证明他的方案合理,除非他留任渤海太守,在接下来的几年间发展超过河间。

  如果张昭不留任,等同认输,承认这只是权宜之计,并非长治久安的政策。

  对张昭来说,是可忍,孰不可忍?

  “张公,能得陛下器重,是你的荣幸。”孙策强笑着说道。

  既然留不住,不如大方一点。

  张昭离席,拱手施礼。“谢陛下,臣愿留任,在渤海施政,上报朝廷,下抚移民。四年之后,若渤海不如河间,臣愿上书请罪,从此归隐。”

  刘协嘴角挑起一抹得意的笑容,淡淡地说道:“卿言重了。天下广大,治道复杂,是德是刑,莫衷一是。朕年幼,难以判别,只能请诸君各逞其能,择优而用。卿也不妨趁机此会,一展胸中所学,付诸实践,以验真伪。”

  张昭想了想,又道:“既然如此,臣冒昧,敢请罢度田。”

  孙策吓了一跳,连张纮都皱起了眉头,觉得张昭太过份了。

  度田是天子既定方针,而且已见成效。你不在渤海彻底推行度田也就罢了,居然还要恢复原状?

  一旁的刘备、麋竺等人看在眼里,也有些不以为然。

  刘备甚至有些庆幸。亏得张昭不是他的幕僚,否则会被他拖累。

  “陛下……”孙策起身,准备为张昭解释。

  刘协摆摆手,示意孙策不要着急。“卿欲罢度田,是想证明德治胜于刑治?”

  “是。”张昭梗着脖子,抗声道:“诚如陛下所说,德刑之争,由来已久,一直未有定论。臣虽不才,愿行德政,以明天下之乱,非儒门之罪,而是儒门之道不行之故。”

  请收藏:https://m.bg57.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