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1075章 分科取士_汉道天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

  原因之一,就是儒生在实际权力分配中占据的份额太少。他们动不了外戚、权贵的份额,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做些调整,影响不大。

  比如推举孝廉,各郡大部分名额都被权贵分了,没有背景的不过十之一二。

  再比如太学考试,从三万多人中选举郎官,一年不到一百人,杯水车薪。

  相比之下,勋贵二千石的子弟根本不需要考试,凭父兄荫选就可以直接入仕,每年的数量数倍于苦读中选的太学生。

  在这种情况下,太学生能安心读书才是怪事。

  现在情况有变,刘协取消了宦官制度,又大力压制勋贵,对官员子弟的录用也保持在一个低水平,为更多的普通人留出了机会。与此同时,朝廷事务的增多,迫使朝堂和郡县机构增多,名额扩张,提供了更多的官职。

  在这种情况下调整选举制度,压力不大,更易于见效,是一个很难得的机会。

  荀或很清楚这一点,所以顺理成章的提出了将左雄、黄琼的改革更进一步的建议。

  具体而言,就是对各级官员的选任有一个年龄限制,同时按照不同的科目取士,以增强其专业性。天子提倡四民皆士,提倡实学,选士自然也要依循这些特点。

  比如兵曹、贼曹、尉曹,就应该选任有行伍背景的人,金曹应该选用有冶炼经验的人,户曹、仓曹则需要有农学背景,决曹、辞曹则当通晓法律。

  总而言之,要加强专业性,以便适应不同岗位的需求,更好的履职。

  为此,荀或还建立对诸曹的职能进行细分,以便明确其要求,更利于选用人才。

  最后,荀或又提出一个建议,请一些经验丰富的老臣担任教师,教授实际行政处理能力。

  像赵温,在仕途上努力一辈子,积累了很多实际经验。如果不加以利用,他的这些经验最多只能传给他的子弟,实际上还是家族传承,绝非朝廷所愿。建立一个学堂,让他教授更多的人,有利于官员整体素质的提升。

  行政能力也是实学。

  刘协大部分时间都在听,偶尔提一两句,却牢牢把握着方向,不断刺激荀或的思路,逼他想出更多的办法。

  但看起来,无疑还是荀或说得最多,是他在主导选举改革这个议题。

  在起居注上,荀或的发言连篇累牍,刘协的话只有寥寥几句。

  最后,刘协还是老规矩,要求荀或将这些意见写成文字,既方便其他人讨论,也留作史料。

  将来有人根据这些记录写选举改革史,不出意外地会将荀或看成始作俑者。

  荀或不疑有他,欣然从命。

  讨论完了选举制度,又讨论都城选址、南方开发。

  刘协与荀或谈了一整天,晚上还一起吃了晚饭,又聊了一会儿,才尽兴而返。

  荀或兴奋不能自己,回到驿舍后,吩咐妻子唐氏准备灯油、笔墨,再准备一些浓茶。他准备挑灯夜战,将和天子讨论的结果尽快形成正式的奏疏,提交三公讨论。

  刘协没这么勤政。

  送走荀或后,他又处理了几件紧要的公文,便起身去了荀文倩的房间,将与荀或交谈的经过大致说了一遍。

  荀文倩虽然没去前面,却知道荀或与刘协相谈甚欢的事,自然欢喜不禁。

  “既然谈得投机,为何陛下却有意犹未尽之态?”

  刘协看看荀文倩,哈哈大笑。“的确还有些问题没谈到,不过不能急于求成,要慢慢来。”他想了想,又道:“我想,令尊应该也是这么想,时机未到,不能仓促。”

  请收藏:https://m.bg57.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